查看原文
其他

疫线迎峰⑥丨先人一步!看东阳这家医院如何扛住疫情高峰冲击

浙江新闻 2023-01-20

患者在东阳市人民医院呼吸综合诊区有序候诊。东阳市人民医院供图

这里是东阳市人民医院。7日,当记者来到医院时,得知一整幢棕黄相间的4层大楼北1楼,在3天前被紧急转换为“呼吸综合诊区”。
  
东阳市人民医院曾被誉为公立医院改革的“小岗村”,2020年7月25日成为我省首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,精细化管理是医院的强项。
  
面对疫情,医院首先想到和做到的就是先人一步、事先筹谋。
  
记者了解到,面积1万平方米的北1楼,原来是肿瘤科病区,在最近60天,角色已经转换多次。
  
早在去年11月29日,医院用1天的时间,腾空整幢大楼以扩容发热门诊区域,作为专用的疫情相关诊区。
  
因为大楼不仅在地理上相对独立,还自带CT、B超等大型仪器。其中,一楼约2000平方米作为门诊区域,二楼至四楼约6000平方米作为新冠患者病房,共150张病床,同时在地下一楼增设了手术间。
  
与此同时,大楼对面的医院急救中心也开始部署急诊区,将原来的急诊输液大厅腾出空间,专门接受新冠急诊病人。这一切的指导思想,就是提前部署。
  
去年12月22日,北1楼转为留观病房,发热门诊增设配药专区。也正是在这一天,发热门诊接诊量达到顶峰约2200人次,是日常的11倍。
  
“和其他医院一样,我们的医疗资源挤兑最先出现在发热门诊,好在我们有所准备,应对起来还是比较从容的。”该院副院长王维凯告诉记者,发热门诊医生从10位增加至40位,三班倒,问诊过程实行处方和检查标准化流程。挺过了这一高峰,发热门诊接诊量逐步下降,目前只有日常的2.5倍。
  
随后,新的难点是急诊数量快速上升。因此,1月4日,北1楼的角色再次变换——全部转成呼吸综合诊区。
  
现在,我们看到,北1楼的一楼是门诊区,最多同时开设7个发热诊室,二楼至四楼则是呼吸综合病房,许多因病毒性肺炎等呼吸相似症状入院但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病人,大多被安排在这里。
  
一幢楼不够,再加!除了北1楼,医院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接连在各个大楼新增设了9个半病区,按照每个病区容纳约55人来计算,总共多出520多张住院床位。
  
“多的时候几乎是一天开一个新病区。”45岁的全科医学医生卢阳珍是北1楼三楼与四楼两个病区的负责人,管理着100多位病人。她告诉记者,急诊分流需要靠许多病区进行缓冲,新病区的医护人员从各个科室抽调培训组成,在外进修的医生被紧急召回。
  
急诊情况如何呢?记者来到医院急救中心,往年这个时候,急诊一天的抢救量基本在40例左右;近段时间,平均每天要组织急诊抢救120次以上。
  
急诊抢救室诊疗组组长许秉正说,日常配备23张床位的抢救室,最多的一天放下了近60张床,整个走廊都加满了床,只能留出一条通道供人通行。
  
为了减轻急诊抢救压力,医院又开出抢救二区,新增9张床位,一个上午及时收治了7位病人。
  
东阳常住人口约108万人,这一波疫情诊疗,让东阳市人民医院经受了严峻考验。虽然医院有所筹谋,但“阳峰”来临时,依然感受到了巨大压力。好在目前医院住院和出院人数总体稳定,达到动态平衡。
  
采访当天,天气暖和,最高气温14℃,来看病的老年人明显减少。“天公作美,给了我们一个缓冲的机会,我们可以利用窗口期调整状态。”医院党委书记吕忠告诉记者,对这家县级医院来说,先人一步,既是对疫情的判断,也是诊疗的先机。这一步,太重要。

对话东阳市人民医院

常务副理事长应争先:

防疫至今,有得有失


作为一家县级医院,东阳市人民医院显然有较成熟的诊疗和管理理念。

在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中,县级医院如何找到最优解?记者采访了东阳市人民医院常务副理事长应争先。

应争先,从医40多年,三年来一直在抗疫第一线指挥。2022年2月卸任东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一职,转岗常务副理事长,主持理事会工作。

问:作为县级医院,如何做预判?

应争先:疫情防控形势严峻,牵动人心,我一直和省外同行保持密切联系。2022年11月,我就和一些石家庄当地医院管理者沟通,向他们请教。我们认为,要想平稳应对第一波感染高峰冲击,必须提前行动起来。

有人问我,干嘛自己先折腾?我想的是,这一关总是要过的。如果高峰来临,医疗管理做得不好,一定会出现大规模院内感染导致减员,影响患者救治,总不能坐等。

我们是这么打算的:疫情来了,外科手术肯定会减少,所以把外科病区缩小,再把大楼里原有的肿瘤诊疗中心迁走,腾出地方用作发热门诊和新冠病区。这个转换,我们在2020年疫情初期就做过,不是个难题。

现在看来,这一步,走对了。不过后来发现,1万平方米还远远不够,目前医院几乎所有科室都在收治新冠病人。

我们把能动员的资源都动员起来了,疫情的凶猛超出了预期。令我比较宽慰的是,医院大幅减员的阶段已经挺过去了。最严重的时候,35%的职工无法到岗,现在这个数字回落到7%至8%,这意味着接下来战斗力是充足的。

问:当前主要难关是什么?

应争先:发热门诊的压力已经过去了,现在急诊的压力很大,好在我们2012年启用的医院急诊大楼,硬件上还能扛得住——抢救室、普通急诊、普通病房和重症病房集中在一幢急诊大楼里,当许多医院急诊抢救室的病人做检查还要进进出出时,我们的急诊诊区内已配备CT、B超等检验检查设备,为患者提供便利。

过去,急诊科医生是各个专科的轮转医生,待满3个月后回到各自科室。10多年前,我在台湾交流时发现,当地急诊医生既看内科又看外科、儿科、妇产科,受此启发,2008年,我们决定培养一批具有全科能力的急诊专科医生。

现在,50位急诊专科医生派上了大用场,他们都懂呼吸内科,不需要临时培训,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。

问:疫情三年,给县级医院带来哪些启示?

应争先:对我们一家县级医院来说,疫情下有失也有得。

我其实挺焦虑的。回顾三年抗疫路,医院的物资消耗和人力成本大幅增加,但是,我们又要保证医护人员的绩效不能减、加班费不能少。这对医院管理者来说,是个不小的考验。

当然,疫情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,那就是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得到了提高,这点我深有体会:动员响应快,组建队伍快,一有指令半小时之内就能集合完毕。

随着春运返乡潮临近,基层疫情防控面临新挑战。在我们医院,当前有急诊医疗需求的基本上是老人,80岁以上占比很大。我认为,打持久战重在医防结合,一方面扩大医疗资源开展救治,另一方面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。举个例子,我们可以通过网格化管理在社区筛查高危人群,每个网格由乡镇村干部和责任医生等组成团队,构筑起家庭、社区、医院三道防线,努力保健康、防重症。

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让老人发病率减少5%至10%,不要小看这个数,这有可能成为压倒医疗系统的稻草。我可以给你算笔账:医院急诊抢救室现在大约有130人,如果老年人发病率能够减少10%,那么抢救室一天可以减少13人,每个人按8天住院来算,相当于减少了104张床位的压力。

最后,我认为政府、社会、医疗机构应该联动起来,合力把重点老年人群守在轻症阶段。目前,在东阳市委、市政府的支持下,我们医院牵头的医共体系统已经将行动方案落实到各个乡镇卫生院,实时掌握社区老年人数、住院人数、老年人住院比,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考核,与公卫费用划拨结合起来。




更多新闻


来源:浙江日报记者 郑文 傅颖杰 侯明明 通讯员 李鹏 严丽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
编辑:付玲莉

关注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